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融媒体中心 作者:山东省教育厅
日期:2019-12-24
山东中医药大学兼具传统和现代特点,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指导下,坚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努力打造立体化思政培养体系,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艺双馨优秀人才。
一、坚持思想引领,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校切实做好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坚持思想引领,彰显时代要求,突出中医药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的“四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把德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青年学生成长的科学指南,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底色。中共山东中医药大学委员会印发《山东中医药大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校党字〔2017〕71号),注重育人机制建设,在优化德育环境,改进德育方法,深化德育理念、建设德育课程、更新德育方法、改革德育评价等方面给出了建设性指导方针。学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印发《医学类专业德育教育实施指导意见》(校教字〔2017〕34号),结合医学类人才培养要求、医学学科和专业教学特点,充分挖掘中医学专业的专业育人和课程育人功能,促使思政教育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
二、加强课程思政,将优秀思政案例融入专业课程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优秀课程思政教学和微课的评选与表彰工作,培育了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的优秀案例和优秀教师,通过展示古今医家的爱国情怀把思政课程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程里。例如学校温雅老师在《伤寒论》概况述要的讲授过程中,将《名老中医之路》、《思考中医》等中医入门著作中,名医名家对《伤寒论》的学习、应用和重视,通过案例、故事等方式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对《伤寒论》至今1800多年以来的灿烂学术文化形成自豪感,并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此种讲授方式更具有启发性,且层次清晰、直观地展示课程知识,改变原有墨守成规的讲授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李修阳老师在讲授《心病辨证》时,通过心脉痹阻证的系统分析感受到中医证候辨识的严谨性、科学性对中医辨证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重大疾病的忧患意识和预防意识,承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贡献的历史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解和防治疾病中的优势,增强对中医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学好辨证的基本功,以努力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为根本目标,以为健康中国大战略贡献自己力量为历史使命。评选出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汇编成册,供全校学习和经验推广。学校还将思政教育纳入到新教师培训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成为教师入职的第一课。
三、弘扬传统文化,开设承载丰厚文化底蕴的专业思政课程
学校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发掘中医药文化的育人功能,设置文化育人系列课程。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中医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作为中华文明瑰宝,其当代价值也在不断彰显。以此为背景,山东中医药大学设置了文化育人系列课程,如《医林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齐鲁文化概要》、《名老中医成才之路》等特色课程,讲授传统文化的人文理念和历代名医名家的医德事迹,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熏陶,培养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了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其中,《医林故事》是学校开发的一门典型的极具中医药特色的专业思政课程。课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辑录了扁鹊、仓公、张仲景、成无己、黄元御等13位古代著名医家,其中6位是齐鲁名医,在医德、医风、学风等方面的历史故事。下篇辑录了山东中医药大学“九老”,即刘惠民、李克绍、周凤梧、张珍玉、张志远、徐国仟、周次清、张灿玾、刘献琳,筚路蓝缕,兢兢业业,引领“厚德怀仁,以文化人”的事迹。课程将“中医药文化”、“齐鲁文化”和“学校文化”深度融合,利用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和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
四、打造立体思政课堂,开展多元化实践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致力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突破课程思政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借助学校博物馆、药植园、社区实践基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构建课程思政双融立体课堂。例如学校张蕾老师讲授的《中国医学史》,到中医药博物馆授课,让学生体验砖拓,沉浸领略中医药博大精深历史和名家的高尚医德;扁鹊班学生暑期前往泰山辨药采药,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增长见闻、磨砺意志,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思政课程与时代热点问题,面向全校开展“追梦路上我心中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突破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限制,学生主讲思政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学生讲思政课、拍摄思政微电影、编排思政情景剧等形式,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